“当代受众理论与文化研究” 国际研讨会—迎校庆和英语专业建设60周年系列讲座(24)

】 【】 【

2010年11月8日上午9:00至12:00,由英语学院和校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 “当代受众理论与文化研究”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Studies and Audience”)国际研讨会在行政楼226举行。出席此次研讨会的嘉宾有英国伦敦大学的David Morley教授、华威大学的Charlotte Brundson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新闻与传媒研究中心教授Gerard Goggin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金惠敏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英语学院副院长许德金教授、校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冰博士、英语学院蒋显璟教授、李秀清博士等多位社会学及传播领域的重要学者。会议由许德金副院长主持,英语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部分博士生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
            

 

 

会上,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对嘉宾的到来和研讨会召开表示了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历史和学科特色,表达了在建院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愿望。

        

 

 

接下来,黄卓越教授就中西方对“大众”概念理解的差异与历史转变进行发言。他认为中国出现大众文化的概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商业化的快速进程而出现,而互联网时代中文化资本的不平衡性以及技术拥有的垄断性将消除所谓的绝对受众。而David Morley教授是专业接受分析理论的传播学家,文化研究学者与社会学家。他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媒介与受众,开拓了当代传媒研究的新视野。整个研讨会过程中,Morley教授不断激发听众的灵感,并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诸多困扰学者和学生们关于大众传媒与文化研究的问题。


       金惠敏教授则结合David Morley的积极受众论,阐述了大众文化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与David Morley共同探讨了后者的著名研究“Nationwide Audience”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缝隙,并区分了法兰克福学派与霍尔文化研究理论在文化帝国主义中截然不同的态度。Charlotte Brundson教授也结合自身经历介绍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学派的演变与差异,并就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角色的转变等实例与在场的嘉宾进行了探讨。


       英语学院许德金教授最后以迪斯尼出产的《木兰》电影为例,对比研究了其与中国文学作品、历史记录和民间传奇中花木兰形象的差异,集中探讨了迪斯尼《木兰》在中外的接受差异及其受众主体的不同表现。

      

 

 

整个研讨会过程中,各位教授都发表了自己对当代受众理论和文化研究方面的独到见解,并与在座师生进行了积极互动。尤其在针对中西方受众理论的联系和差异方面的探讨中,教授与师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及见解。

         

 

 

中西方学者们的积极对话交流使得与会者对当代文化研究及受众理论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细致了解,此次国际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


 


 

招生培训

热点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