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邀请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施旭教授来学校举办讲座-迎校庆和英语专业建设60周年系列讲座(16)

】 【】 【

2010年6月24日下午3:00-5:00,著名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施旭教授应英语学院之邀在诚信1412作了“贸易冲突及其话语”(Trade Disputes and Discourse—-A study of China’s trade friction with the EU as cultural (conflict) discourse)的专题讲座。讲座之前,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代表学院向施旭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证书。
  

 

讲座由商务英语学系主任朱晓姝教授主持。来自英语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讲座。国际经贸学院白树强教授、国际贸易组织研究院屠新泉博士应邀与施旭教授进行了跨学科对话。
  

 

施教授首先指出,外贸争端不仅仅是经贸、技术、或法律问题,而是更广阔的多元因素交叉的话语现象。他从话语文化学的新视角,提出外贸争端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力争发掘我国外贸争端的话语经验和教训。他结合2005-2010年中国和欧盟鞋类出口的“反倾销”纠纷,提出从整体和辩证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具体来讲话语分析应包含以下六个因素:1)说听主体;2)内容/形式;3)传播媒介;4)目的/原因/后果;5)历史关系;6)文化关系。在鞋类纠纷贸易冲突中,说听主体主要为各级政府和行会,而较少出现企业的声音;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外贸争端不仅仅是经贸、技术、或法律问题,而是更广阔的多元因素交叉的话语现象。在传播媒介方面,中国没有直接对应于欧盟的公开的正式文件。作为具有主体性质的媒体主要是中文的,外文的媒体形式相对少见。从历史的角度看,持续被动消极,法律行动过晚。而从文化的说听主体: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抗辩,商务部相对处于二线,总体是被动的;而欧盟的企业直接推动欧盟政府,政府遂采取相应的法律行动,总体是主动的。中国的话语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而欧盟的话语更具有效性和权威性。


  白教授则阐述了自己对贸易争端的看法。他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阐述了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在外交和谈判占有一席之地的观点。贸易争端根本在于利益冲突,在经济衰退时期争端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此外, 白教授还结合自己担任中国常驻WTO代表团一等秘书的亲身经历,勉励和教诲学生成为复合型的国际贸易人才。真正的国际贸易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和流利使用英语,还要具备丰富的经济和法律专业知识。


  屠新泉博士表示:贸易冲突的研究一直被经济学的话语主导,他欢迎来自话语研究专家等其他学科学者的“侵入”,以丰富和加深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他还和大家分享了中欧贸易摩擦中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屠博士解释中国企业表达主张所面临的诸种实际困难和需要付出的代价,例如光是填写西方的法律文本这一项就要支付几十万的费用,还不包括聘请西方的律师进行诉讼的费用。
  

 

跨学科对话让与会师生大开眼界,认识到三位专家虽然来自话语文化学和经济学不同的学科背景,各自的关注侧重点互不相同,但是彼此之间存在互补的可能性。中国既要增加经济的硬实力,同时也要提高西方文化霸权的意识,整合对外传播的话语软实力,唯有此,中国才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争取到有利位置。 


 

招生培训

热点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