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院邀请北京大学知名比较文学学者车槿山教授讲座

】 【】 【

  2018年5月10日下午,北京大学车槿山教授应我校英语学院邀请,在诚信楼1314会议室以“中国资源与当代法国理论家——巴尔特、福柯、德里达等”为题为我校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系英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所名家讲座系列之一,由英美文学研究所所长金冰教授主持,英语学院众多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车槿山教授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于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现代文学系获法国文学与文化专业“深入学习文凭”(DEA);1988年毕业于该校,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95年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文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曾任武汉大学法文系教授、法国研究所所长、《法国研究》主编。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伊始, 车教授指出,西方世界关注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由来已久。自18世纪上半页起,来华的西方游客、传教士、汉学家和探险家成为西学东渐的先驱,与此同时他们笔下的中国也激发了西方世界的无限遐想,诸如莱布尼兹、伏尔泰、卢梭等法国思想家都书写过中国文化和中国资源,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一股“外国人讲中国故事”的西方文学传统,中国成为西方意识中“乌托邦”的代表。

  车教授的讲座主要聚焦于巴尔特、福柯和德里达等当代法国理论巨擘的思想以及他们与中国的渊源。车教授首先提到了巴尔特的作品《符号帝国》,强调了这部作品借用了汉字的意象表达了一种反本质主义情绪,强调了不能以西方的范本来理解东方现象,不然就落入了“逻格斯中心主义”或者“东方主义”的窠臼。接着,车教授讲了福柯的代表作《词语与物》,指出福柯在这部作品中强调了汉语与西方语言不一致、不同质的特性,传递出想要探究出一种超越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异托邦”存在。德里达的主要贡献在于打破了“语音中心主义”的霸权地位,破除了文字和语言的二元对立,指出这种二元对立是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德里达认识到汉语是一种与语音没有必然联系的语言,因此汉语具备颠覆文字和语言二元对立的潜在可能。车教授强调,尽管德里达并未在作品中肯定汉语的价值,但他并没有贬低汉语。

 

 

  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在场的各位教师和同学们踊跃发问。针对自己在讲座中的所思所想,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向车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本次讲座极大地拓宽并加深了同学们对法国当代理论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当代法国不同理论学派的极大兴趣;与此同时,车教授的讲座触发大家对当代法国理论家笔下的中国资源和中国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了解围绕在当代法国理论大家周围的质疑和争议,在座的同学对同时代“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有了更加丰满、立体的认识。此次讲座充实了我校师生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增强了大家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自信心。讲座最后,车槿山教授与各位师生亲切合影留念。


 

招生培训

热点新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