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60周年 英语学院人物专访——黄震华教授(UIBE原副校长、原英文系系主任)

来源: 时间:2011-09-07 作者:

对外经济贸易大校校庆60周年前夕,英语学院派出专门记者队伍特对二十名人物进行专访。他们或曾任学校领导、学院领导、知名教授、或是现任领导、校友,相信他们的故事一定会使你我更好地了解学校、学院的发展历程,也一定会激起你我对现在和未来贸大发展的深深思考......


  校庆60周年 英语学院人物专访
  黄震华教授(UIBE原副校长、原英文系系主任)——六字箴言,一生躬行



从英姿勃发的弱冠青年,到精神矍铄的七旬老人,他伴随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岁月。黄震华,这位对外经贸大学原副校长,将热血的青春挥洒在了这一片土地上,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诸多贡献,却总是对往事的辉煌谦逊地轻描淡写。


好奇,宽容,认真,是黄震华对自己性格的总结,也是他一生奉行的准则。拥有一颗好奇的心,方能成就博学;宽容待人,大度容事,以辗转人生坎坷;认真工作,踏实地为理想而奋斗。简单的几字,诠释了他平凡又不凡的一生。



永远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发掘一切潜在的发展与可能。



  1959年,黄震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当时的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一些机缘巧合中,进入英语专业学习。在五年的学习中,他脚踏实地从匮乏的资源里汲取知识,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当初我当时没想到会来咱们学校读英语专业,一纸通知书让我来到咱们学校,半年后学校又把我分到了翻译系英语专业,其实我中学时最好的科目是数学,不过还好我英语也不错。因为对新的知识充满好奇,后来我想,既然来了,就踏踏实实学吧。” 说到此处,黄教授一脸愉悦的笑容。“那时候的学习资料非常少,偶尔能得到一些外文阅读材料,我就反复地读;后来,开始翻译点小文章,感觉挺好。”



时代剧烈起伏或许会埋没许多人,于是得学会蛰伏在低潮中,韬光养晦,容人所不容。



  1964,黄震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从事教学工作,开始了奋斗的征程。跟随着一些老先生,他的教学能力取得十分显著的提升。而到1966年,一次宝贵的选考留学深造的机会,却因为文革的来临,付诸东流,黄震华感到非常惋惜,但却并没有放弃。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江西农村从事粗重的体力活动,他也依旧坚忍。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第一批非工农兵学员被选派出国留学,黄震华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得到这个机会,考取英国爱丁堡大学,一举惊人。


“文革对于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一场灾难,但对于个体,就我自身而言,在那段艰难的历程中还是收获了很多很多的,之后不论深陷怎样的境遇都能从容应对了。不过说到那个所谓的第一,其实也就比第二名多考几分,不算什么的。”



如果挫折和考验是最好的试金石,认真则是每一个细细打磨和砥砺自身的动作。



  1966年,黄震华带着学生参加广交会进行实习,作为中方的翻译参加了一场与非洲某国代表团的酒会。会前他找到对方代表,询问是否有正式演讲稿等事宜,被告知团长不会发表正式讲话,只是非正式的祝酒,而开席之后,结果却令人尴尬。


“当时那位团长从口袋里掏出讲稿时,我就蒙了,然后他开始用非洲英语快速读稿……我当时挺无奈的,尽管最后没出什么岔子,但之后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思考,从这件事中可以学到一点什么。”回忆中,黄教授和蔼地笑着。


1978年赴爱丁堡学习,之后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加拿大,以及在芝加哥担任参赞级经济商务领事的经历,让黄震华的阅历和英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进步,成就了一个能够用英文自由授课教学的优秀教师,一个在联合国劳工大会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访华代表团担任同声传译的杰出人才。

  1989年他获北京市普通高校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称号。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工作之余,黄震华还致力于高校英语教材的编纂、审定,他担任总审校的《英汉国际经济贸易大辞典》2001年获得国家辞书奖二等奖;译著有《变革就是规则》,《WTO与发展中国家》,《商务汉语》,《经贸汉语》等。


  “就目前而言,因为精力有限,暂时没有出书的计划,但是如果有时间,我想我还会再写点东西。”


  谈起在英语系做系主任的时光,黄震华感慨颇多。“当时,英语系的老师大多是有很好的经管法基础,但很少对英语语言学有深的研究,而部分有语言学背景的教师对经管法又知之甚少。于是我希望他们二者能够互补,加深了解,以优化教学水平。”


  对现今英语学院的情况,他也做出充分肯定的评价。“今非昔比啊,现在的师资建设比过去真的好了很多很多,博士率都达到很高水平。教师在紧抓科研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的教学。”


  如今,年近七十的黄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担任继续教育学院的学术顾问,同时也用英语给外国留学生教授一些特色课程。


  “我现在给国外的年轻人讲跨文化管理,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希望他们能更好地认识中国和中国文化。而对于我们的同学,我希望大家戒骄戒躁,踏实学习,发挥我们学校‘国际化’的特色,用将所学的东西把中国的好东西传出去,将国外的好东西引进来。”


英语学院学生记者 黄立异